近日,山西日报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主题,刊发了全国人大代表,忻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建国《建设具有地域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文章,现转发如下: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忻州是资源大市,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更好更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具有地域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尽早走出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之路,既是当下所需、发展所急、未来所在,更需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建设具有地域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李建国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2023年9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系统阐述、作出重大部署,为我们更好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形势,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我们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牵引,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努力方向、明晰了实践路径。
忻州是资源大市,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更好更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具有地域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尽早走出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之路,既是当下所需、发展所急、未来所在,更需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紧跟全省资源型经济转型步伐,紧扣“五个融合”发展要求,立足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基本路径,强化创新驱动,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前,全市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逐步在实践中体现出对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的强劲推动力。
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科学内涵,明确产业体系建设实践路径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赋予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内涵。实践中,我们深刻领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与目标方向,坚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战略之举、长远之策,注重用好“因地制宜”这一科学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确立了“以新能源为主攻方向,突出打造有色、装备制造、化工、建材等新增长极”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思路,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快建设具有忻州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首先,坚持先立后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科学把握“立”和“破”的辩证关系,注重先立后破和承接顺序,发挥好传统产业对科技创新的承载作用,持续在扩大增量中带动结构调整、在夯实支撑中提升总量,加快形成以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全新局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稳固有力。全市原煤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1亿吨以上,智能化煤矿达到18座,先进产能占比96.43%。电力总装机突破2000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61.57%,焦化先进产能达到100%,煤成气年产量超过5.5亿立方米,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其二,坚持向新而行,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在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上下大功夫,先进制造业及战略性产业全面发展,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全市铝镁精深加工、高端锻造等8条市级重点产业链不断发展壮大,引领带动上下游产业深度融合;40户企业纳入16条省级重点产业链链上企业清单,定襄法兰锻造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其三,坚持创新引领,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紧跟国省战略导向,从航天、文旅康养、服务管理等行业入手,开展“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工程。目前,正在加快推进繁峙等3个通用机场建设及五台山、芦芽山等5个飞行营地建设,统筹推进数字园区管理平台和5G应用建设;以岢岚航天科技产业园为依托,大力发展航天经济,不断打开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推动产业体系建设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支撑不断夯实。
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内生动力,推进产业创新模式提质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实践中,我们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核心要素,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新质生产力内生动力,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新质生产力。首先,优化要素供给,赋能产业创新发展。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人才引育,强化要素保障,加快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高标准建设运营“科创驿站”科技示范园,累计引进中国农业大学等7所高校、33个创新机构、3个企业创新平台,集聚创新人才260余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辐射带动效应日益明显。其二,夯实主体支撑,增强创新内生动力。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产业为载体、企业为主体,积极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8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户。12家博士工作(服务)站获评省级博士创新站,数量全省排名第二。发挥省级转型综改示范区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聚焦光伏、煤化工、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揭牌运行“晋创谷·忻州”创新驱动,不断夯实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载体。其三,深化重点改革,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实践中,我们注重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统筹推进科技体制、人才体制等重点改革,优化制度安排,营造良好环境;完善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加强对外开放合作,通过规划建设保忻绿色能源经济廊道、国家重要综合能源基地、晋北(忻州)现代煤化工基地、高性能镁基轻合金产业园区等重要基地和园区,促进资源、资本、技术等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发展顺畅流动。
把牢新质生产力发展价值取向,推动产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忻州是汾河之源和黄河入晋第一市,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实践中,我们始终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价值取向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坚持向“新”而行、以“质”致远,保持战略定位,完善长效机制,深入践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退岸入园、腾笼换鸟、培新壮优,加强统筹指导和要素保障,推进沿黄沿汾县域产业布局优化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全面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发展体系,有力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
来源:山西日报客户端
下一篇:五台山机场复航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