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忻州传媒网!
首页 > 忻州市 > 忻府区
忻府名片 | 遗山书院:“遗”路书香,“山”韵悠长
忻州传媒网 点击量:3184 2025-04-22 14:52:03

从“弱冠少年”到“花甲播火人”


在忻州城西南的读书山脚下,遗山书院如同一座沉睡千年的文化灯塔,被企业家胡志云和学者陈岱重新点亮。这里曾是金元文宗元好问的求学之地,他16岁时在读书山写下《摸鱼儿·雁丘词》,以“问世间情是何物”叩击了无数人的心扉。而八百年后,花甲之年的陈岱带着对元好问精神的追寻,踏上了重建书院的艰难之路。



陈岱的“播火”故事充满传奇色彩。退休后,他发现元好问幼年读书的福田寺旧址荒草丛生,便与妻子胡志云倾尽积蓄,开启了一场文化苦旅。四年的艰辛,换来了书院的涅槃重生:青砖灰瓦的书院与福田寺梵音相融,元好问雕像手执书卷,目光深邃如炬;雁栖湖畔的栏杆上,30首家山诗词与连环画长廊交相辉映,将古典美学与年轻审美无缝衔接。一位参与修缮的工匠感叹:“陈院长不是在建房子,是在修一座精神的丰碑。”


当“老书院”遇见“新青年”


遗山书院拒绝做一座“躺平”的古董。陈岱团队深谙Z世代的兴趣密码,将元好问的诗词与当代生活场景嫁接,创造出“文化+”的多元体验。



在沉浸式研学中,年轻人沿着元好问的足迹登山,于“东岩夜月”处朗诵诗词,在禅修茶道中感悟“不诚无物”的志节观。书院更跨界玩转“国潮”——与音乐人合作的《遗山颂》词曲,既有古琴伴奏的朗诵版,也有电子混音的音乐版,在网易云上线首周播放量破10万;社交平台上,“遗山十二时辰”Vlog记录着年轻人穿汉服临帖、在古籍阅览区打卡的日常,单条视频获百万点击。00后大学生王琳说:“以前觉得元好问是课本里的‘老古董’,没想到他的家国情怀比爱豆还燃!”


更令人称道的是“元学”IP的打造。书院将元好问的“君子人格”拆解为八个维度:从“有情有义的好丈夫”到“忠肝义胆的好官员”,再结合职场、婚恋等话题举办沙龙,让传统文化成为年轻人的人生指南。这种“古今混搭”不仅吸引了文化爱好者,连本地剧本杀店都推出《遗山谜案》主题游戏,玩家通过解密诗词还原历史真相。


从“一个人的坚守”到“一座城的共鸣”


2024年,多位专家学者考察遗山书院,称其“为忻州文旅注入灵魂”。这场高规格考察背后,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文化觉醒。



非遗匠人们将元好问《续夷坚志》中的传说熔铸进银器雕刻,作品在故宫文创店展出;农民画家用墙绘再现“家山归梦图”,让偏远山村变身网红艺术村。更动人的是普通市民的参与——年轻父母带着孩子参加“元遗山春祭”,在汉服仪典中触摸文化根系;“遗山诗社”每周在雁栖湖畔举办飞花令。书院甚至成为城市更新的引擎:依托其打造的“读书山文化走廊”,串联起禹王洞景区、福田寺和星辰岛教育基地,带动周边民宿、餐饮营收增长40%。


这种共鸣也跨越了地域边界。北京、西安的汉服社团专程前来举办雅集;台湾学者带着《元好问全集》到书院比对古籍版本。正如陈岱所说:“书院不是一座孤岛,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


文脉何以“长青”?


站在遗山书院,春日的山花与千年前的月光在此重叠。青砖墙上,元好问“动可济天下,静可抗浮云”的志节观仍在回响;雁栖湖畔,扫码收听《遗山颂》的年轻人正用蓝牙耳机共享文化密码。


这座书院告诉我们:文化传承,既需要陈岱这样的“苦行僧”,也需要将诗词谱成电子乐、把典籍变成打卡点的大胆创新。当古老文脉与当代生活共振,历史便不再是故纸堆里的标本,而是可触摸、可体验、可延续的生命力。


正如书院入口处那副楹联所书:“读书读山读书山,学好学问学好问”——答案,就在每一个躬身传承的瞬间。


文字:周子歌


摄影:周子歌


来源:首善忻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