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浪山小妖怪》里,四只小妖跳出既定活法,在烟火人间找到踏实的价值;而在忻府的街巷阡陌,同样有一群普通人,也正走着自己的“翻山路”:没有“捷径”可走,却在一锨土、一筐果、一句“我帮你”、一次搭把手里,把日子过出了新模样。
银幕上,小妖怪们帮助村民打败鼠妖,给路边饥饿的穷人留下粮食;银幕外,快递员吕玉龙的电动车驶过龙岗社区,配送箱里除了包裹,还装着独居老人赵大妈的降压药——无论戏里戏外,两个画面里的“微光”,都把烟火人间映照得暖意融融。
浪浪山外,总有脚能踩出的路
电影里小猪妖扔了妖怪令牌:“别处的日子,总得自己去看。”
无独有偶,这份“敢挪窝”的勇气,体现在董村镇刘家山村刘宏伟的身上,是数年如一日“荒山拓绿”的倔强,2021年回刘家山村时,他带着村民捡碎石、垫土,请教农科院专家试种油松和矮化苹果,把山泉水引到半山腰建蓄水池——没条件就自己干——三年下来,荒山成了生态园,还搞起“村民入股”,2024年光分红就给每户添了4000多元。
桥西街的商户们也有过“卡壳”的时候:前两年实体店冷清,居民也总说“买菜远、修东西难”,还是开杂货铺的老周先琢磨:“咱把优惠和街坊的忙活绑一块呗?”他拉着周边二十多家商户搞了“积分换服务”:街坊帮邻居接送孩子、拾掇小区卫生能攒积分,到超市换鸡蛋、去修车铺抵手工费。开早点铺的小张心里亮堂:“上个月街坊用积分换了八十多碗粥,我客源多了,小区也利索了,这不比干等强?”——就像电影里说的:“先动起来,路就显了。”
被需要时,日子就有了暖乎气
电影里,猩猩怪一棒退敌,村民欢呼“大圣”,那一刻他第一次感到:原来被需要,是这么滚烫的滋味。
在忻府区,400多名快递员每天观察300多户独居老人的窗帘状态,顺手把飞线充电、楼道堆物、电动车进楼的照片发到社区微信群,“2小时响应”成了常态。一次,老旧小区电线老化,吕玉龙拍照上传,社区抢修队午饭前就掐灭了隐患,赵大妈把药盒递给他时,顺手塞了两个热乎乎的韭菜盒子:“孩子,路上垫垫肚子。”吕玉龙咬下一口,烫得直吸气,却笑得见牙不见眼:“大妈,您一句‘路上慢点’,比五星好评还管用。”就像电影里小妖接过村民递来的锦旗——原来被惦记的刹那,风都是暖的。
平凡人,也能把日子过成“英雄帖”
“我!是!齐!天!大!圣!”社恐的猩猩怪在小雷音寺的爆发,让观影人热泪盈眶——这声呐喊里没有惊天动地的神通,却藏着一股子不服输的犟劲。在忻府区,这样的“犟人”不少,他们没干过啥惊天事,却把自己的日子过成了“英雄帖”。
环卫工李翠花算一个。她扫了八年桥西街,手上的茧子磨得发亮,换过的扫帚多到她自己也记不清了。有一年冬天雪下得大,她凌晨三点就上了街,怕路滑有人摔,硬是用铁锹铲出条人行道,扫到天亮时,手套冻在铁锹上,她呵着气往下掰,嘴里还哼着歌。有商户给她递热水,说:“李姐,你这嗓子都冻哑了还唱?”她笑着接过来:“扫干净了,大家走得稳,我就高兴。”——就像电影里猩猩怪抡锤子时的样子,不用谁夸,自己认准的事,干得扎实就是英雄。
刘宏伟的油松还在往山顶爬,快递小哥的车灯还在巷口闪,李翠花的扫帚把又磨秃了……他们的“浪浪山”没有终点,也许只是下一季收成、下一次送货、下一场雪……
原来,翻过浪浪山的那刻,不是站上山顶,而是回头看见——你走过的每一步,都有人因为你而亮起了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