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河曲,春潮涌动,黄河奔流。4月26日至27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博士生宣讲团一行11人走进河曲县,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等主题开展实地调研,与县、乡两级相关负责人座谈交流,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宣讲实践工作站,为河曲高质量发展注入智库动能,开启校地协同发展新篇章。
活动中,博士宣讲团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展览·河曲馆,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实物展示,直观了解黄河河曲段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在巡镇镇曲峪村,了解了全国劳动模范王海元等前辈奋战河滩、建米粮川的先进事迹,感受河曲人民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水土治理与高质量发展实践中的担当。在丁家洼村第一党支部旧址,通过“烽火记忆”沉浸式党史课堂,感受当地红色文旅资源的魅力。
来到山西莲芯硒美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博士宣讲团实地调研了原料制备车间和智能化生产线,充分肯定企业“科技赋能农业”的发展模式。走进土沟乡榆岭窊村,深入了解日光节能温室大棚、沟域治理等情况,并与长期扎根农村的青年农业科技人才进行交流,探讨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机制。西口镇焦尾城村“联村共建绿色农业循环产业链”模式得到了博士宣讲团的关注,一致认为,该模式通过整合资源,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产业模式。在楼子营镇罗圈堡村和娘娘滩村,博士宣讲团对挖掘当地红色资源与文旅融合潜力,党建文旅联盟创建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在巡镇镇阳面村调研“烽火叠驿”综合型服务驿站规划项目时,大家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围绕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场景,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消费需求对接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在实地调研结束后,河曲县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博士生宣讲团以及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授、师生举行了座谈会,就今后双方进一步在深度合作,以解剖麻雀式进行小切口、分领域、分专题开展深度合作,为我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校智库支持。双方表示,此次合作是地方与高校“双向提升”的战略机遇,通过智库输入,解决党校师资短缺、基层干部培训“重形式轻实效”问题,培养懂产业、善治理的干部队伍;借助高校技术转化能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将零散的红色文化、黄河文化资源转化为系统化IP,解决“有故事无传播”的痛点。同时,要以“党建融合、干部培育、文化传承”为突破口,构建长效合作机制;通过曲峪村“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复盘、基层党建AR实景课堂开发,输出可复制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经验;设计“理论授课+驻村调研+项目路演”培训模式,聚焦“双碳战略与能源转型”“数字经济与基层治理”等主题,培养“懂政策、会实操”的复合型干部;共建“黄河长城文化数字体验馆”,运用VR技术复原西口古渡等历史场景,开发品牌讲座,让文化资源“活起来”。双方将强化协调联动,开展务实合作,探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共赢发展。
期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博士生宣讲团河曲宣讲实践工作站签约揭牌仪式在县委党校举行。
双方共签博士生宣讲团宣讲和调研合作框架协议。博士宣讲团表示,此次河曲之行收获颇丰,通过实地走访和深入交流,切实感受到了河曲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蓬勃的发展态势。博士宣讲团将以学习者的身份,深入基层,进一步深化研究学习、创新合作方式、加强智力支持,以河曲宣讲实践工作为起点,构建长期合作机制,确保各项合作意向得以实现,共同促进工作的实质性发展,把河曲宣讲实践工作站打造成为校地合作的示范性基地。
这次签约既是高校学术优势与河曲实践沃土的深度融合,也是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双方携手合作,既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战略选择,更是深化理论与实践融合、推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具体举措。通过这一平台,引入高校智库资源助力河曲高质量发展,让基层实践反哺学术研究,共同书写校地协同发展新篇章。
(谢雨村 李春梅 张世伟 马丽 张玉洁)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