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文明村镇复查确认名单揭晓,河曲县西口镇蚰蜒峁村凭借持续深化的文明创建成果顺利通过复查,继续保留“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这个距县城6公里、辖167户444人的村落,以7911.97亩土地为画布,以文明村的深厚积淀、五星级基层党组织的硬核担当、1.4万元人均年收入的坚实底气,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卷轴上,续写着物质与精神同频共振的文明篇章。
走进蚰蜒峁村,宽敞整洁的柏油路延伸至家家户户,观赏性树木沿道铺展绿意,一排排整齐划一的二层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村民们围坐院中打扑克、下象棋,笑语盈盈;村头小广场上,老叟对弈凝神专注,稚童嬉闹奔跑,阵阵欢笑声穿透阳光——从昔日黄土坡上的普通村落,到如今全国文明的标杆村庄,蚰蜒峁村用看得见的变化证明:文明新风已化作摸得着的幸福图景。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大门口,墙上悬挂的“全国文明村镇”“先进文明村”“山西省文明村”等荣誉奖牌格外醒目。这些奖牌的背后,是党建引领的强劲动力:党员活动室里,各项党员活动如期进行,政策宣讲、民情讨论、志愿服务策划等内容充实具体,党员围坐一堂,结合村里实际情况谈想法、谋对策,让党的理论在交流中落地生根;36岁党员李振赋带领的“红马甲”志愿服务队,是村里最亮眼的风景线,炎炎夏日里挥锹清扫杂草,寒冬腊月中帮扶困难群众,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机制,凝聚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合力。
“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了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李振赋的话语道出了全村上下齐心奋进的状态。
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发展始终同频共振。400册藏书的农家书屋常年向村民开放,农技指南、文学经典、少儿读物一应俱全,成为村民充电学习的“精神粮仓”;而“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邻居”等评选活动,更让文明有了具象载体。村民张慧芳结婚几年来悉心照料公婆,用日常点滴践行“家庭和睦”,2023年获评“好媳妇”后,她感慨道:“家庭和睦了,村子才能更和谐。结婚以来,我们公公婆婆对我就特别好,从平时的日常相处,到生孩子的悉心照顾,他们的一举一动感动了我,我从心里感谢她们,尊敬她们,我觉得我更应该孝敬他们,我一直也是这样做的。2023年授予我“好媳妇”称号,这是对我的认可与激励。今后我会更用心照顾公婆,传承家庭美德,也希望能带动身边人一起营造美好家风。”如今,这样的文明故事在村里随处可见,邻里互助、孝老爱亲已成为蚰蜒峁村的“标配”。
在村委会院内的红白理事会,墙壁上悬挂的一张张合影格外引人注目。原来,从2009年开始,每逢新年这天,村里都会组织全体村民欢聚一堂,大家围坐在一起共话家常、畅谈发展,这些合影正是每年团圆时刻的珍贵记录。十几年来,这一传统从未间断,不仅定格了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更成为蚰蜒峁村邻里和睦、全村拧成一股绳的生动见证,也让“和谐团结”的精神在年复一年的相聚中不断传承,成为村子文明底色中温暖的一笔。
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文明创建奠定了牢固的根基。近年来,蚰蜒峁村依托近郊优势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打造农产品加工合作社,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4万元,家家户户住上了二层小楼,村里配齐了垃圾清运车、污水处理设施,柏油路通到家门口,绿化覆盖率超40%,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蜕变,让村民的获得感实实在在。
夕阳西下,到了吃晚饭的时间,78岁村民李秀英迈着矫健的步伐去老年餐厅打饭,说起村里的变化,她满脸笑意:“我们村里很好住,邻里也很团结,环境也很优美,人称世外桃源,老人们坐在假山下面议论,活了一辈子也现在是最幸福的时刻,白面、大米分上,大彩电看上,老年公寓食堂吃上,神仙也不过如此哇,上了林场看看,我们那红杏、黄杏,大树参天、绿树成荫、花果成林,真是世外桃源。”
蚰蜒峁村蝉联“全国文明村”荣誉,既是对过往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鞭策。从环境整治到产业培育,从乡风塑造到民生改善,村庄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党组织的引领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奋斗,而这份荣誉的背后,是全村上下对文明创建的执着坚守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村党支部委员李振赋语气坚定:“我们蚰蜒峁村再次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我觉得这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激励,也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以此为新的起点,持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更大成效,让我们的村庄更加美丽宜居,让村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如今的蚰蜒峁村,既有产业兴旺的“实力”,又有乡风文明的“魅力”,这幅以文明为底色的振兴画卷,正在黄土高原上愈发鲜亮。
(马丽 张世伟 报道)